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视点 » 正文

追逐垄断利润削弱国企创新动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0-21 摊铺机网
A 国有企业创新动力思索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此后,市场经济快速成长,政府的职能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服务于市场经济,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场体系在逐步完善,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说明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够完善,多年来,一些国企的改革是由政府推动的,导致了改革主体的错位,企业家缺乏所有权。对于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国有企业,不太重视市场真正的需求,因为他们能够从政府的政策中获得丰厚利润,这时的市场机制就必然不会促使企业创新。另外,国有企业企业家的激励体系不完善,导致干好干坏既不影响自己的收入,也不影响自己的“乌纱帽”。因此,国有企业受传统体制影响,在授权不足和动力不够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才会进行创新?
  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总是在参与该活动行为主体一定的动力支配下发生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不可能自发进行,而是需要一定的动力来推动和加速。
  B 国有企业创新的外部动力
  技术力量:创新乏力
  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研发投入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高技术产业的评估一般是用R&D(researchanddevelopment)投入强度,即R&D投入占据销售额的比率作为产业技术含量的标志。国际上普遍认为,若R&D含量低于1%,企业会因创新能力低而无法生存,2%则勉强维持,5%以上的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
  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表示,中央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依然不足,造成央企创新能力普遍不强。统计显示,国资委监管下的央企共有168家,央企拥有的所有专利总数为30520项,但这还不及佳能的一半。2005年央企R&D含量为1.15%,恰好位于“无法生存”和“勉强维持”之间。但是人们似乎很少看到有哪一个央企因为创新乏力而陷入困境。与此相反,倒是经常耳闻目睹一些技术产品一成不变的央企,因其特殊的垄断地位而在某一领域繁荣昌盛、经久不衰。
  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灵敏性不足
  在市场经济中,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市场需求来开展。而决定市场需求的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产品或者服务在价格、效用、品种和数量上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会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一定规模时,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为企业提供新的市场机会和创新思路,并引导企业以此为导向开展创新活动,从而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拉动和激励。
  著名经济学家勒梅特和斯托尼认为大多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都是被动或者消极的,较少企业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保证自身不在竞争中被淘汰、被兼并或者被消灭,为了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通过市场竞争,使企业员工自觉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知识和操作水平,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人力保障;使企业领导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节约成本;可以消除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消极影响,保证创新的持久性。
  而有些国企一直得到国家从资金到政策的许多优惠,很容易取得政策性资源,获取大的利润。这种非市场因素导致的利润获得使国企不用非常关注市场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
  从我国的市场主体行为来看,缺乏竞争导致国企对市场需求的灵敏性不如民营企业,后者是在生死存亡中开展创新实践,而前者即便有时明知市场急需新产品,也难以快速组织成功推动产品上市。尽管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已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然而在中国,相当多的领域仍然面临着“找市场不如找市长”的困惑,一些国企更愿意去寻求行政的垄断权,而不是去通过创新获利。
  政府作用:助推作用明显
  中国各级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一方面,政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如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可以维护研发投入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支持来解决研发过程中不确定性以及由于市场失灵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政府支持很容易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包括企业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的塑造和公众科学技术素养的提高以及尊崇创新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缺乏有效的产权保护与激励机制,会导致包括国企在内全社会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不足。一方面,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也就不可能实现合作带来的多方共赢。另一方面,创新的个人收益与群体收益难以准确计量和分配,技术收益与产品收益难以准确区分,因此政府在维护创新氛围中必须将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摆在优先位置,不但从立法上完善,更要从执法上落实。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国企创新效率。
  C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利益驱动:垄断因素削弱创新动力
  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的首要前提和根本目标。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开展经济活动为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并通过活动在收回投资的同时获得利润和竞争优势,从而确保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在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市场状态下,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惟一途径就是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以及与此相适
  应的管理创新来增加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开拓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提高利润水平。可见,在市场发育健全、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经济环境下,利益驱动力是企业R&D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而且在企业经营和R&D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起作用。
  在中国现阶段,对企业家而言,其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利润动机,而利润的获取方式有多种,依靠创新,取得独有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是一种;从政府取得专营牌照和资源的行政垄断权也是一种。中国一些国有企业以后一种方式可以取得巨额利润,长期以来他们得到政府的行政保护和基于行政的垄断获得垄断优势。
  在一个垄断的环境中,国有企业管理者不用担心不去创新就遭受巨大损失,他们不存在竞争压力,无需对市场太过担心,因此,这将进一步削弱国企创新的利润动机。另外,由于国企的年度经济责任考核制度,驱使这些企业管理者追逐近期利润,把难以在短期内看到和实现创新收益的企业技术创新放在次要位置。
  企业家创新精神:驱动国有企业成功创新
  企业家精神是由渴望新事物、渴求变革和追求成就感的内在心理动因所激起和驱动的企业经营者的开拓进取精神。经济学家熊彼特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望、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创新的发起者与实施者就是企业家。
  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创新精神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像美国、欧洲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利润最大化,市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竞争对企业生存的巨大压力迫使企业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开展创新活动,变压力为动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在中国现阶段,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国有企业,很少或不需要关心市场真正的需求,市场机制必然不会促使这些企业去创新。
  但一方面,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创新,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并制定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要求企业创新;另一方面,企业的本能是追求利润,创新的结果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那么,在缺乏利益驱动、市场需求和竞争动力的情况下,企业家创新精神对驱动国有企业的成功创新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仅以宝钢为例。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宝钢始终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坚持企业自主创新,并着眼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高、工业技术先进、规模大的钢铁基地。同时成为钢铁新工艺、新技术重要的研发基地。宝钢的几代企业家们具有超前的战略意识和卓越的经营管理才能,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能够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发动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从而使企业获得生机和活力。开工建设以来,宝钢引进国外专利695项,技术1563项。一、二期的引进技术,98.9%已在现场熟练使用,消化吸收达71.9%,创新达11.3%;三期消化吸收达70.3%,创新达8.1%。
  宝钢向国人和世界展示了其在自强的道路上进行持续创新所取得的成功。目前,宝钢的技术创新实现了从引进先进适用技术阶段向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的转变,正逐步走向“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的新阶段。2007年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9.3%,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37.39亿元。
  企业创新文化:创新突破的法宝
    企业技术创新是文化构建的结果,同时创新也构建新文化。国有企业的文化既要有激情的创新精神,又要有务实的实干精神。拥有激情,就可以激发灵感,有所突破;拥有理性的务实精神,就可以将灵感和火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转化为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创新成果,保证创新活动的成功实施。正是由于二者的紧密结合,才能够使国企在创新道路上不断突破,不断将创意转化为市场,取得成功。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断取得成功、创新突破的法宝,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因此,在缺乏市场机制为创新动力的情况下,企业创新文化对国有企业的创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一些国企都有“行政级别”,领导是“国家干部”,往往缺乏民主平等思想。因此,国企文化主线应该逐步向“以人为本”的方向深化、发展。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了解人的制度、关心人的制度、提高人的制度、规范人的制度、激励人的制度和依靠人的制度等六个方面的制度,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追逐垄断利润削弱国企创新动力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宝钢始终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坚持企业自主创新,并着眼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高、工业技术先进、规模大的钢铁基地。图为宝钢1880mm热轧生产线。
                                    (资料图片)
  D 三因素推动国有企业创新
  国有企业要想创新,面临诸多挑战:创新的原动力问题;创新的方式、过程与方法问题;创新的风险承担问题等。
  现阶段中国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因素主要有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创新文化和政府推动作用,其中企业家创新精神起到更重要作用。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不需要把市场利润作为自己创新动力时,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利益驱动的体现。
  只有当企业家不满足于企业已有的现状,他们才会不断地寻求和发现创新机会,主动对现有产品、服务、市场、工艺和技术等进行生命周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从而以创新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二是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文化的影响。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会带动企业的每一位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乃至全体人员都渴望新事物、渴求变革,从而会在其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对创新永不满足的企业文化,使它成为企业创新的内在精神支柱。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信息
 
 
摊铺机 摊铺机网 摊铺机配件 摊铺机租赁 摊铺机维修 摊铺机技术 摊铺机企业 摊铺机行业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热线:0516-85655591 客服QQ:1610800691 ,1971739258 ,1914602359 。QQ交流群:146223857 邮箱:1971739258@qq.com
©2008-2010 TPJWWW.COM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