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攻坚时期。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境遇却令业界担忧。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议题。
面临三大发展“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应流集团董事长杜应流向记者表示:装备制造行业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目标,其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重大装备制造更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虽然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率逐年提高,但目前还无法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关键件、基础件,因此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就显得极为紧迫。
“装备制造业关系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生产规模扩大,对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要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生产装备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出来。”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也表示,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整个工业的核心和综合国力的根基,但目前行业发展却面临诸多困难,急需克服。
李卫华向记者表示,当前装备制造业主要面临三个方面压力。
首先是作为较强周期性产业面临赢利压力。与其他许多周期性行业相比,装备制造业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相对滞后,但受影响的程度却非常大。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劳动力和原材料上升幅度大、市场低迷、价格下降、税赋繁重、定价权缺失等,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装备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进一步降低,全行业赢利急剧下降。
其次,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面临资本压力。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比较高,技术发展速度较快,所用设备多种多样,其中很多单件设备价格较高。由于一体化程度高,实施外包的可能性较小,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技术更新压力和设备投资风险,资本需求量较大。因此,很多装备制造企业难以承受资本压力。
另外,就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竞争压力。先进制造业是美国回归制造业的重要突破点,继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和《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之后,最近美国又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的研究报告。
李卫华介绍,美国最近发布的上述两份研究报告从投资、劳动力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及相应对策,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快创新能力及制造能力建设,从金融扩张回归到实体经济。这些鼓励措施都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形成强大压力,使得原本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的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在高端装备方面,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制造产业,由海外开始陆续收回至本土,并采取了很多鼓励政策。”杜应流向记者表示,这都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压力。
多措施鼓励行业“由大变强”
装备制造业是保证国防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性产业,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地位。同时,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在整个经济链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安徽省芜湖市委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越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的时候,越是需要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奋力崛起,扮演承载自主创新精神的重要角色。”
李卫华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该积极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引导和政策性支持。他建议政府尽快建立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与装备制造企业沟通联系机制,适时向企业公布招投标计划,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鼓励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联合攻关,合作开发等形式,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
在资金扶持方面,李卫华建议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融资信贷政策,更加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更加倾斜的财税政策。如国产首台(套)增值税全额返还和购置全额抵扣,简化国产首台(套)认定程序,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等。
“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革新。目前,装备制造业在生产线成本控制上进一步挖掘的空间有限,未来行业提升的关键在于产品创新和提高附加值。”李卫华建议对于有实质性产学研结合的联盟给予科研经费补贴,推动企业加强横向技术联合,提高行业关键技术研发能力。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大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企业间还没有形成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合力。因此,李卫华建议加强装备制造业优化整合。政府应该重点扶持一批装备制造领域的骨干企业,加快各类装备制造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步伐,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由单一设备供应商向提供成套设备、安装工程和售后服务转变,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李卫华建议,加快装备制造企业由生产制造向复合发展转变;支持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建立配套关系,发挥专业化生产优势,向辅机配件专业生产厂商转型,形成一批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