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已由持续近十年的高速增长期转入中低速增长期。”在日前举行的2012年全国机械工业经济形势报告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如是总结到:“中速增长未必不好,中速而更有质量的增长比高速、但却失之粗放的增长更有价值。展望2013年,(要)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究竟如何转型升级?”参加本次会议的一位协会专家表示:“行业内部的调整还是要从行业内的企业身上找灵感。作为今年在半年报与三季报中披露的唯一一家实现营收与盈利持续双增长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联重科取得这样的成绩,显然有其必然的因素在里面。”
而据中联重科品牌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联重科在2012年能实现“逆市增长”,总结来说主要依靠“变”与“不变”两大因素。
“道不变”:稳健增长、创新与变革、国际化
“所谓‘不变’,其实就是坚持‘道’不变。”上述负责人说道:“无论从横向的全球范围来看,还是从纵向的企业发展历史来看。那些能够实现永续经营的企业,无一不具有自己的坚守与个性,你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的‘道’,或者化为形而下的东西来说,就是一段时期内企业的战略。”
“对于中联重科来说,稳健增长、创新与变革以及推动国际化进程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定时期内也一定会是集团坚持的战略核心。”
“首先,就稳健增长来说,其实就是通过对于行业发展前景的准确预测、国内产能以及需求增长之间平衡的合理预期,来保持集团自己的发展节奏。这就如同在高速路上开车:既不会因为空旷无人就超速驾驶,也不会因为车流增大就猛踩刹车。”该品牌负责人说:“要实现稳健增长就要控制两大方面的投入,一是坚持‘轻资产’投入,二是人力资源投入的‘节奏化’。”
据今年三季报显示,中联重科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61.65亿,占总资产的7.09%;三一重工固定资产176.13亿,占总资产26.41%;而徐工机械65.57亿,占总资产15.71%。
“三一与徐工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分别是中联的3.72倍和2.22倍。同时,与中联重科规模相近的三一重工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三费总和上也远大于中联重科。”一位国内投资机构的分析师如是分析道。
而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中联重科在今年行业企业普遍控制甚至缩编的情况下,也呈现出“逆市增长”的现象。
在近日“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中联重科员工总数到目前为止增加了七千人。面对记者关于为何中联重科“逆潮流而动”,增招员工时,詹董表示,中联重科“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增招员工是出于企业发展的需求”。
“而创新与变革对于中联重科来说,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一家科研院所的院办企业发展全球排名第六的跨国工程机械集团,中联重科依靠的就是‘产业科技化’与‘科技产业化’。”上述负责人介绍说。
“最后是国际化。在近日詹董在参加‘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指出‘企业群体局限于国内市场竞争,行业性产能过剩就成了一个跳不出的魔咒,企业需要拓展发展空间’。因此,早在2008年中联重科就已经通过收购CIFA正式开启了国际化的进程。”
据了解,2012年中联重科在国际化方面又有新的动作:通过加大全球采购、海外人才招聘、全球融资以及印度建厂等措施,进一步落实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术宜变”:“五化”举措落实三大战略
“2012年中联重科在坚守三大战略的同时,也对于具体落地执行的战术进行了调整与推进,以期配合全年企业的发展、宏观经济与行业发展的现状,从而使中联重科的三大战略实现‘与时俱进’。”中联重科负责人解释道。
“总结来说,几年公司主要通过‘五化’举措从各个方面来推进战略的执行:以‘精益化’改进生产流程、以‘信息化’改造企业管理与生产平台、以‘本土化’推进全球产业布局与人力资源管理、以‘标准化’巩固中联重科在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地位以及以‘多样化’来增强全球融资渠道。”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精益化生产方面,中联重科目前进度的推进主要集中在年初精益化生产二期项目以及7月末顺利通过验收的计量管理系统上。前者主要在混凝土机械公司开展,而后者则涉及到总部、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等8个分公司、20个二级机构和88个三级机构。
除此之外,4月份汉寿制造部精益生产项目已正式启动;6月份中联重科还邀请日本精益生产专家内田恒男进行了系列主题培训。
“通过二期项目的开展,目前精益化生产已经基本覆盖混凝土机械公司的全部生产线。相信通过该项目的开展,整个分公司在成本库存控制以及效率提升上都会产生质的飞跃。”混凝土分公司有关项目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而管理、生产平台的信息化则是公司今年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随着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对于产品精密程度要求的提升,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对于信息交通沟通要求的提升以及互联网时代对于销售模式转变的要求,集团对于管理、生产平台的信息化的需求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上述品牌管理部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8月份,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10月份,中联重科与SAP公司签署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引入SAP的最新技术,对现有的IT系统进行扩展升级,并搭建起统一的应用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改善研发流程,实现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11月份,工程机械行业首个三维电子零部件图册在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DMS系统正式上线。
“‘本土化’则是中联重科在今年推进国际化战略的一大举措。随着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海外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与市场开始对于外资的进入设置各种壁垒以保护本土企业与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本土化’就成为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一大利器。”中联重科进出口公司有关负责人称。
据介绍,7月份,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启动了“海外本土化招聘与管理”项目,在各海外片区的属地对本地人才进行招聘,推动了海外属地化人力资源建设的进程;8月21日,中联重科与印度ELECTROMECH公司合资建厂协议在长沙正式签署,这是中联重科继2008年并购意大利CIFA后的第二个海外基地,也是其塔式起重机业务在海外的第一个基地。
“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2012年中联重科的科技创新已经从技术研发、专利申请提升到了制定标准的高度。通过申请或者制定国家以及国际标准,固化了中联重科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中联重科品牌部负责人说。
据资料显示,5月份,在荷兰召开的ISO/TC195年会上,中联重科向该技术委员会递交了《干混砂浆搅拌站术语及商业规格》的国际提案;7月份,由中联重科负责起草和制定的中国混凝土机械领域首个涉及产品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8395-2012《混凝土及灰浆输送、喷射、浇注机械安全要求》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8月份,由中联重科承担的中国首个工程机械电磁兼容安全标准GB/T 28554-2012《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内带供电单元的建设机械电磁兼容要求》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
更重要的是,7月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复将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落户中联重科。中联重科也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标准化秘书处。
“在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资本运作一直就是中联重科的优势与强项。而在2012年,鉴于行业的发张现状以及企业推进国际化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公司在全年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融资活动。”上述负责人称。
据了解,3月28日,中联重科以6.875%的低票息成功发行4亿美元5年期美元债券,成为除大型国有央企之外第一个获得国际评级机构投资级别评级的工业制造企业;12月13日,中联重科发布公告,拟通过中联香港发行并由本公司提供担保的以机构和专业投资者为对象的国际债券发行。发行2022年到期的6亿美元6.125厘优先票据,所得款项净额5.92亿美元。
“通过这两笔美元债的成功发行,中联重科一方面充实了现金流,坚定了海内外投资者对于集团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为公司全年以及下一步对于海外市场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通过‘守道’与‘变法’,中联重科在2012年成功实现了在保持企业的个性的同时,实现了‘逆市增长’。”中联重科品牌部负责人表示:“在2013年,公司势必会继续在坚持大的战略方向不变的同时,对战术进行局部调整,从而使公司继续保持在2013年的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