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告别此前多年的高速增长,增速下滑在今年上半年依然未见改善。据和讯网报道,中国1-6月份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压路机累计销量分别为78614台、104836台、5458台、7849台,同比增速分别为-38.40%、-25.60%、-38.10%、-44.87%。
全球工程机械第一巨头卡特彼勒于7 月 25 日发布历史上最好季度业绩报告。2012年第二季度利润达16.99亿美元,同比增长67%,创历史新高;销售和收入总额173.74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卡特彼勒并预期全年销售和收入总额在680亿至700亿美元,每股盈利9.6美元。
与此同时,外界针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裁员风波、信用销售模式和“走出去”战略的质疑声也渐起,中外是否真的“冰火两重天”?
8月14日,华夏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联重科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孙昌军博士。
华夏时报:孙总您好,今年工程机械行业外界看空的声音比较多,中联重科的情况如何?
孙昌军:在6月29日的公司股东会上,公司介绍1-5月主营产品混凝土机械实现了40%的增长,远高于行业2%的增长。增长的原因是技术提升、营销布局和品牌推广。运用CIFA的碳纤维臂架技术开发的长臂架泵车,受到市场欢迎,也提升了利润率。
土方机械今年采用聚焦战略,有望实现成倍增长。塔机产品依然保持巨大领先,并且在国际上也具有竞争力。中联的塔机加上工程起重机,在全球起重机领域可以排名第二,仅次于利勃海尔。
虽然说受宏观经济影响,国内工程机械的增速会有放缓,但还在增长。而且,中联重科今年的海外出口也在提速。
华夏时报:最近对工程机械信用销售模式质疑的声音比较多,还款逾期引发的矛盾也常见诸报道,您怎么看待?
孙昌军:应该说信用销售国内企业都是学了国外的。在国际上,信用销售是包括汽车采购在内的设备购买一种主流模式。有统计,卡特彼勒自从1983年成立金融服务公司以来,卡特彼勒金融服务交货额占卡特彼勒集团设备销售收入的比重(即金融服务渗透率)从1989年的16%稳步攀升,目前基本维持在80%上下。
不只是卡特彼勒,小松金融、福特金融、通用金融无一不对公司的销售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还能对冲经济周期,提升企业的估值,并助力全球化。
2008年10月,中联重科正式启动“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全球服务体系”建设,开始了“中国厂商金融全球化”、“中国制造+中国金融”携手走向海外的探索之路。
目前来看,融资租赁业务对中联重科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和海外业务拓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卡特彼勒2季报恰恰说明,东方不亮西方亮,拥有全球市场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应该说,相比全球巨头,这条路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华夏时报:但外界认为这种业务模式带来的风险也很大,比如坏账?
孙昌军:中联重科采用的厂商金融模式,厂商金融是由厂商控制的。融资租赁,设备的所有权和抵押权都在厂商,比分期付款模式风险要可控。
其次,中联重科有着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销售严格把关。信用条件从原来的每季度变化,到现在每月每周都在调整,应该说我们比银行还要严格。今年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的金融风险监管部。
此外,像GPS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使我们能保持和用户的双向沟通。
如果因为害怕风险,只做全款业务,对分期、融资租赁、按揭业务都退避三舍,那只会丢掉大片市场。
风险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有能力去控制。自身风控体系建设好了,把平台阵地布好了,才能冲锋陷阵。中联重科融资租赁业务的坏账率非常低,在可控范围。
中联重科是一家轻资产的公司,在行业占比较低。而且,相比我们的产值,人员结构也合理。这有利于我们应对经济周期转换。
而且,我们的融资租赁是放置在上市公司架构内的,报表合并,信息公开透明,投资者一览无遗。
华夏时报:今年海外战略日益受到工程机械企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中联重科是同行最早实施海外并购的,您怎么看待?
孙昌军:如果没有2008年收购CIFA,中联不可能做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市场上也占得先机。现在来看,成果尤为明显,当年的收购是超值的。
但海外并购,从国际上来看,失败案例远大于成功的多,中国企业走出去恐怕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中联重科收购CIFA,也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整合过程,文化的差异尤为不易。
还有一个时机的选择,中联重科收购CIFA之后,正好碰上国家“4万亿”政策出台,提供了一个整合的缓冲点,过渡比较平稳。
中联重科做事有个特点,做事之前愿意花很多时间去想去观察,想明白了才进行,谋定而后动,动起来则很快。
如果盲目收购,或者时机不佳,恐怕整合成功的难度会大一些。
华夏时报:现在行业内各个细分市场外来者加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像南车、厦工、徐工也进军混凝土机械,你们也发力土方机械。这个行业会不会出现大鱼吃小鱼式的整合?
孙昌军:从国际上来看,工程机械往往只有几家大企业最终留了下来。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行业增速下滑的时刻,只有一些真正优秀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行业洗牌是一个可以预期和讨论的问题。中联重科有信心成长为一家全球领先的企业。
专家声音:
刘俊海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与众多公司法务部都是边缘部门,甚至一些金融机构中法务部门也处于二线岗位不同,中联的风险管理部门就是一线业务部门,就是核心机构。他们愿意投入300、400人来从事风险管理,体现出老板的远见,说明有什么样的老总就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文化”。
吕立山博士 前英国路伟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执行合伙人:在国际市场法律风险的战场上,中国企业大多还像一个既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又没有足够装备的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