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三一海洋重工产业园在珠海奠基。珠海三一海洋重工产业园包括港口机械、工程船舶和海洋装备三大业务板块,占地面积6000亩,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按照三一集团(下称“三一”)的计划,三期工程预计2015年前全部建成,届时年产值将达到300亿元。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下称“海工”)正成为全球热门之时,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唯一拥有上千亿市值的超级明星企业,从陆地到海上,三一将如何深刻影响海工产业格局?在广东将“海洋战略”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之时,三一如何与广东互利共赢,抢占海工产业的至高之地,带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解读全球视野、广东战略下,三一海工的产业逻辑。
海工基地建在珠海
记者:三一为什么选择将海工基地建在珠海?
唐修国:首先,珠海水域好、气候好。海工栖装主要在室外,在冬天的北方从事这个是不安全的,所以气候好是珠海的优势。第二,政府支持,广东省和珠海市领导多次关心过问三一的项目。做我们这个行业,收效不快,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
记者:海洋战略正上升为广东重要的战略,目前在珠海建立海工基地也体现了政府的这一思路。
唐修国:三一认为广东省是有眼光的。中国可以错失一个企业,但是不能错失进入海洋的机会。中国是不同于其他小国,小国可以用资源换技术,用资源换装备,但是中国换不来,中国的海洋现代化只能够靠中国自己的装备来实现。广东如果能在这一过程中抓住机遇,必将在“海洋时代”成为中国的领头羊。
记者:三一的项目是否对在珠海、在广东形成完备的海工产业生态有帮助?
唐修国:我们相信珠海很快就会有这个实力。在美国休斯敦,真正掌握技术的是华人,他们掌握了海工80%的技术。今后我们会招这些华人专家到珠海。珠海是一个宜居的城市,他一定会更喜欢珠海。现在珠海的事业刚刚起步,连港珠澳大桥都还没有通,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持观望态度,但我相信今后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优先选择珠海。希望通过我们,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我们可以断定,在珠海今后中小型配套的企业会有一大片要带动起来。
从陆地技术到海洋技术
记者:事实上现在海洋工程装备已经非常热门了,很多造船大厂正积极转向海工。对它们而言,行业还具有相关性。但于三一而言,其实是从陆地转到海工去做,这个领域是不一样的。三一有什么优势?
唐修国:这里面各有优势,三一进入海洋缺的是海洋工程技术,但其实中国的船厂同样也缺乏这项技术。与他们相比,我们不能做的是船壳。造船企业虽然能做船壳,却做不了上面的装备。如果将工作装置和船壳组合起来算一个单元,对海工而言,船壳可能占10%到20%的技术含量,但船上设备占80%到90%的含量。尽管我们没有做过船舶机械,但我们有成套的近似技术。在把陆地上的技术转移到海洋船舶上的过程中,我们不会走过去的老路,而会创新地通过技术研发实现核心技术从陆地到海洋船舶的转移。最后成功拥有建设一个“海上工厂”的能力。
记者:这个转换过程中有没有困难?
唐修国:有难度,非常有难度。当我们走向国际的时候,如果是自己技术力量不足,可以到国外去办公司、搞研发,但是国外的研发成本非常非常高。这个工程特别需要人才,我们公司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专家。为了方便国内外的交流,我们建立了一个技术平台,通过互联网的联系,在研发环境内中方与美方既可以并行工程,又可以分时区接力办公。三一的这个技术平台,目前在我们国家的装备制造行业和船舶行业内估计都是独树一帜。
广东将成领先的海工基地
记者:珠海在三一的海工全球战略布局中占什么地位?
唐修国:研发制造基地。既有研发也有制造。今后我们的港口机械、工程船舶、海洋重工、海工装备等业务全部会在珠海。
记者:在三一的全球战略中,广东是否会成为未来海工产业最亮眼的地方。
唐修国:对。我们立足于广东,放眼全球。海工是全球协作性非常强的一个产业,一个平台上中外合作协助,其中的器械、技术都是全球共享的。所以我们第一个目标是三个百亿工程,百亿港机、百亿重机、百亿工程船舶。但是百亿海洋重工可不是百亿的问题,现在海洋重工的规模很大,全球市场每一年差不多都是几千亿美金。据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的工程机械大概是四千亿到五千亿人民币。海工的市场一定是全球市场,而全球市场是一个千亿工程,涉及金额逾千亿美元。
记者:广东要成为领先的海工基地,在你看来政府需要做什么?
唐修国:在我看来,政府就是两个责任。第一,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第二,在企业前期起步的时候要给予更多的鼓励。珠海也好,广东省也好,要成为中国海工装备的重要基地、领先基地,一定要看企业的总成本在珠海的高低,一定要看竞争环境的公平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