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所言,我国通过科技创新,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掌握核心专利 缩小技术差距
自1978年起,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制造业重新崛起。其中,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10余年时间里,我国的船舶、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与通信等制造产业发展迅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显著提升,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带动了对重型机械、模具以及对钢铁等原材料需求的海量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我国的纺织产业不仅依靠知识产权度过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寒冬,更让整个纺织产业收获了创新果实,也借此打造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提交的国内外专利申请仅为8053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并公开的纺织产业国内外专利申请则达到了4.9814万件,一批如鄂尔多斯、雅戈尔等的民族纺织品牌,挺立于发展的潮头。
此外,我国通信产业同样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专利。2002年,我国受理的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为3486件,其中日本、荷兰、美国和韩国的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为2500件左右;但时至2011年,我国受理的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已超过2万件,诞生了一批如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和大唐电信等专利储备丰富的优势企业。
技术差距的缩小,使得我国可以广泛参与到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中,在制造业产业链上的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3.64万亿美元;截至去年年底,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约1.16万亿美元,当年吸收外资1160亿美元,已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资企业的进入反过来又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和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活用知识产权 助力经济转型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为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价值分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形成了一条“微笑曲线”。在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投入的是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损耗,获得的利润却十分微薄。而产业链向上游研发环节以及向下游营销服务环节延伸,则能获得高附加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产生高附加价值的环节,都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和保障,并体现为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
在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无法有效地获取并用好知识产权,使得我国无法向产业链的两端跨越。而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积累,目前我国制造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密集型商品比重显著提高,进而带动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这些均为知识产权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奠定了基础。
今年年初,我国的工程机械企业持续掀起了全球机械领域的并购高潮。从三一重工斥资27亿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到广西柳工斥资3.35亿元并购波兰HSW公司,不仅扩大了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品牌海外影响力,更吸纳了国外工程机械企业先进技术,加强了海外的商标和专利布局。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飞速发展,与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密不可分。通过掌握核心技术专利,中国企业获得了全球行业的话语权和良好收益,继而通过资金和技术的积累完成对国外企业的并购,进一步扩大了专利优势,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工程机械领域的例子,说明了掌握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并学会“活用”知识产权策略,可以推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