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发。
在这孕育希望的时节,“中国力量之都”长沙经开区以全新的姿态开始了“十二五”的新征程,一幕幕精彩好戏轮番上演:
5月5日,由世界500强企业麦格纳与广州汽车集团零部件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长沙卡斯马汽车系统有限公司在长沙经开区开工;
5月26日,长沙市政府宣布:以长沙经开区为主承办的中国(长沙)国际机械配套件博览会将于今年8月举行,这将是一个与上海宝马展和北京BICES展齐名的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顶尖展会。长沙经开区将借展会东风,招大引强,做强优势产业,打造世界工程机械之都;
5月31日,长沙经开区举行新版门户网站上线仪式,长沙经开区门户网站美丽蝶变,成为集“2+3+4”(2大服务系统、3大功能模块、4大专业子网站)于一身的全新门户网站。它不仅是“中国力量之都”打造园区软实力、对外展示形象的新窗口,也成为园区管委会服务企业、沟通公众的重要平台。
在“十一五”末成功迈入“千亿园区”后,长沙经开区志存高远,描绘了“十二五”的宏伟蓝图:产业高速发展,园区迅速扩大,打造“一机两翼”,挺进全国十强。
心无旁骛强产业
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长沙经开区的决策者清醒地看到:在全国12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长沙经开区的综合实力排名18位,与排名前十名的园区比较,长沙经开区除了产业规模较小外,其余基础设施、办事效率、人才环境等指标毫不逊色。放眼世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面临重大调整,创新、绿色、低碳趋势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战略任务。湖南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和长沙打造现代国际化都市,为园区的新一轮发展带来新机遇。
长沙经开区的差距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
找准了症结所在,长沙经开区自加压力,制定了产业高速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两型”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世界工程机械之都、中国汽车产业新板块、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地。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500亿元,形成工程机械和汽车及零部件2个千亿产业集群,培育10个百亿企业,挺进国家级开发区10强行列,为万亿产值园区打下坚实基础。园区打造“一机两翼”中的“一机”明确为主导产业。
解读“十二五”产业规划,长沙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精辟地概括为两句话:主导产业“大而强”,新兴产业“好而快”。
主导产业“大而强”,即做大做强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
打造世界工程机械之都。重点发展工程重卡、生产建筑机械、路面机械、挖掘机械、桩工机械、高空作业平台等工程机械产品。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工程机械企业在园区设立独资或合资公司。加快引进整机生产配套的液压件及液压附件、变速箱、柴油发动机、变速器、车用空调、专用汽车底盘等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本地配套率。重点扶植三一集团、中联重科泉塘基地、山河智能等企业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扩大国际国内营销网络,提升核心产品与技术竞争力,支持企业开发新的产品和产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鼓励核心企业通过二次裂变、投资入股、产学研联合等方式发展一批配套企业。建好中国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工程机械配套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到2015年,实现工程机械产值1600亿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30%,三一集团、中联重科2家核心企业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制造商前10强,创建3个以上世界知名品牌、20个以上国家级名牌、50个以上省级名牌,打造世界工程机械之都。
建设中国汽车产业新板块。依托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长丰、北汽福田等一批骨干企业,保持越野车、专用车、轻中重型载货车优势,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经济型轿车,提升中级轿车竞争力,扩大轻型车生产规模,提升重型车档次。重点支持广汽三菱30万辆、广汽菲亚特50万辆乘用车、北汽福田20万辆重卡和SUV及皮卡、众泰汽车10万辆轿车、陕汽5万辆重卡等生产能力建成达产。整合资源,构建集制造、研发、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合作开发联盟,着力打造资本构成多元化、企业组织集团化、生产经营规模化、产品市场国际化的现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园区各类整车产能120万辆,零部件平均配套率达到50%,产值达10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好而快”,即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动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园区平均速度10个点以上,到2015年,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电动汽车产业。以长丰、众泰汽车为龙头,着力研发、生产电动汽车,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和促进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汽车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打造电动汽车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以德国博世、蓝思科技为龙头,引进相关企业,研发、生产车载电器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安全控制系统等系列汽车电子产品。支持尚唐古道、纽曼等企业发展汽车导航、无线网络基站等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光伏产业、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及信息安全和服务、数字化音视频、创意产业等信息产业。
新材料产业。进一步扩大“连续化带状泡沫镍”、锂离子电池材料等现有优势产品生产规模,稳定新型能源材料技术、市场双领先地位,推动前向、后向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绿化环保高能电池、新型蓄能材料、汽车涂料、新型碳/碳复合材料等产品。
城市矿产装备制造产业。以湖南万容科技为龙头,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报废汽车拆解处理成套装备制造、重金属废液资源回收利用与资源深加工成套装备制造、垃圾自动分拣装备制造、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以及通用零部件制造等。
可持续建筑产业。以远大可持续建筑项目为龙头,配合使用远大非电节能空调,完善产业链条,形成新型可持续建筑项目产业集群。依托经沣欧美砖厂,加强对高效低排、隔热保温建筑材料项目的研发、生产和推广。
实验室经济。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研发机构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实体经济转化和高科技产品产业化的步伐,实现一批企业“卖产品”、“卖技术”、“卖标准”。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技术交流、咨询、评估等活动。
两翼齐飞天地广
5月12日,被称作“中国制药装备第一股”的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募得资金4.98亿元。这是长沙经开区资本市场运作的又一成功典范。
长沙经开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打造“一机两翼”格局,其中的“一翼”就是资本市场运作。在经济学家眼里,投资资本市场就是投资未来,资本运作是整合资源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捷径。
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园区管委会敏锐地看到,园区发展不可能永远依靠“卖土地”,走资本市场运作道路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园区明确:“十二五”期间,建立拟上市资源库,通过园区的扶持、引导,培育一批拟上市企业,确保每年有一到两家企业上市,同时激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配股、增发新股、转让股权、合并、托管、收购、兼并、分立以及风险投资等方式,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园区管委会招聘高水平、专业团队,成立投资公司,在园区企业里,选取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为此,管委会选定一家投资基金、一家证券公司、两家银行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助力资本市场运作,今年以来,园区股权投资初战告捷,园区所属投资公司成功参股湘丰茶叶、凯天环保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3月底,长沙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实行“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制”,管委会为所有入园企业配备代办专员,全程代办行政审批手续,企业投资者得以腾出大量精力加快建设,早日投产。他们深有感触地说,长沙经开区的全程代办,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优质、贴心的政务服务,这才是国家级开发区真正的风采!
在壮大主导产业,提升园区硬实力的同时,长沙经开区很具前瞻性地提出:“十二五”期间,推进软实力建设,全面提升国家级开发区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一机两翼”中的另一翼,实行“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制”,新版门户网站上线,都是长沙经开区提升软实力的创新之举。
园区全面推广“并联”审批制度,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在“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制”基础上,建立完善“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推行电子审批,建成覆盖全区、共有共享的统一电子审批网络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规范各种收费、检查管理,杜绝职能部门的“索、拿、卡、要”现象,为企业创造透明、公平、高效的经营环境。
“十二五” 开局之年,长沙经开区软实力建设风生水起,大到园区品牌战略,小到提倡职工参加兴趣小组,处处充满着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活力。
园区加大对外宣传和品牌形象推介,通过引入形象识别系统,全面推进经开区“中国力量之都”的整体形象建设,积极培育园区品牌,打造“经开区软实力名片”。
在管委会决策层的主导下,园区精神大讨论开展得热烈异常,“诚信,创新,用行动说话”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管委会实施的37条员工行为规范,自发组织的6个兴趣小组,成为凝聚人心、提升员工素质的有力法宝。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介一批“三好”(好支部、好书记、好党员)典型示范引路,推行OA办公系统,深化ISO贯标认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员工的学习培训,启动“职工之家”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增强了组织的战斗力和团队的执行力,为园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
再造一个经开区
长沙经开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园区规划达38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工业产值达45亿元,这种集约发展的水平已追上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区。园区“十二五”规划确定工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的宏伟目标后,管委会认识到,现有38平方公里的园区已难以承载如此重担,迅速扩大园区规模势在必行!
园区迅速启动扩规,他们抓住长沙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将开发区规划扩至105.2平方公里作为市级重点开发的主体功能区,纳入长沙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并加快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这相当于再造一个经开区!
园区按照北拓、东进、南延的基本取向,为长沙经开区“十二五”的版图扩展确立了方向。
从长沙经开区105.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规划中,可以看到,“十二五”期间,园区将推出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手笔:加快建设蓝田路、东一线跨机场高速桥、漓湘路东延接远大路、长永高速南北辅道、人民东路东延等路网建设,实现园区与星沙、榔梨、黄花产业基地的对接。争取市区地铁、城际轻轨建设延伸至开发区,市区公交网延伸和覆盖园区,实现与长沙主城区、长株潭综合城市圈深度融合。系统建设新扩园区内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雨污分流、环卫设施、停车场等,形成园区内道路通畅、电力充足、信息高速、通讯发达、停车便捷、环境全面绿化、美化、亮化和软化,打造一流的生产和人居环境。
在拉开园区骨架的同时,长沙经开区创新园区布局,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品牌、实力、产业、政策、人才、管理、环境等优势,对星沙产业基地、榔梨及黄花产业基地实施托管工作,推进区县联合评审,实行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开发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优惠政策,统一环境治理,统一管理服务,构建以经开区为核心,周边园区为补充的“层次分明、产业互补、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为园区发展拓展全新的天地。
在拓展空间的同时,长沙经开区集约用地的发展思路丝毫没有动摇,园区出台政策:鼓励建多层标准厂房;鼓励现有企业在已有用地上增资扩建,中小企业进园区孵化基地;园区统建综合办公区和生活配套区;逐步提高入区项目投资密度,加强对区内现有企业或项目的投资密度、利税情况及占地数量分析;积极推进“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及时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尽量做到新建项目仓库、车库入地。到2015年,园区单位面积工业用地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平方公里,达到国内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