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没有阻挡住东汽前进的步伐。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依托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迅速拓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火电、核电、气电、风电、太阳能等“多电并举”的新能源发展格局,撑起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一排排白蓝相间的新厂房机器轰鸣,一辆辆满载发电设备的重型卡车整装待发,矗立在成绵高速旁边的“绿色动力 造福人类”招牌格外引人注目。
告别伤痕累累的绵竹汉旺镇,在德阳八角镇重建一新的东方汽轮机厂又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7月15日,记者走进东方汽轮机厂的装配车间。数根长8.6米、重180吨,用于百万千瓦级核电半转速机组的转子正在同时装配。东方汽轮机公司重型二分厂厂长刘志自豪地说:“这是我国自主生产加工的最大的核电转子,除毛坯从国外采购,其余生产加工程序全部由东方汽轮机公司独立完成。”
转子是核电机组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对于加工精度的要求极高。经过3年攻关,今年2月,东汽成功突破转子生产加工的技术瓶颈,制造出我国首台百万千瓦级核电半转速机组。
震前美丽的十里东汽,曾经屹立着一尊特别的雕塑:东汽自主研发的30万千瓦汽轮机组转子。
“我宁愿不当厂长,也一定要把30万千瓦机组搞出来!”20多年前,在全厂干部会上,白发依稀的老厂长丁一噙着泪水,立下掷地有声的誓言。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外援,没有任何技术资料的条件下,东汽集中了所有的科技人员,全靠自己的智慧,历时5年开发出了我国第一台两缸30万千瓦机组。
走进今天的东汽重型二分厂,工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是“拜师”日本、继而自主开发的新型燃机轮盘。工人吕涛告诉记者:“原来这个轮盘我们从日本买,一台大概是1000万到2000万元。我们今年刚刚自主研发成功了这种新轮盘,成本比原来至少节约一半以上。”
“如果引进的目的,不是为了消化创新,那我们一辈子都将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东汽老厂长许正威的名言在东汽流行至今。凭着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东汽在诸多核心技术上已经“独领风骚”:在北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33台“东汽造”大型风机,飞速旋动着30米长的银色桨叶,这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风机,能够抵御零下45摄氏度的严寒;大亚湾畔岭澳核电站,屹立着“东汽造”核电汽轮机;燃气轮机是世界制造业的“皇冠”,2010年7月1日,东汽出口白俄罗斯电站项目的F级燃机,国产化率达到70%,填补了我国大型燃机出口的空白。
据统计,东方汽轮机厂从1987年申请第一件专利开始,截至目前已突破129件;近10年来,按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东汽自主开发了亚临界、超临界60万千瓦火电机组、70万千瓦大型水电机组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主要产品技术水平均已达到国际先进,部分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东汽公司副总经理王为民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每年将3%到4%的销售收入用于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已使东汽跻身世界一流的电力装备企业之列。
面向市场,调整结构促发展
在公司新搭设的多级透平实验平台上,工作人员正在通过实验对传统的火电机组进行优化。东方汽轮机产品开发处实验室副主任孔祥林告诉记者,在刚刚完成的300兆瓦高压缸的通流优化实验中,经电厂实测,缸效率提高了近4%。“折算成标准煤,相当于每年能节约10万吨标准煤。”
从传统燃煤机组的优化改造到新能源产业新产品的下线投产,东汽占据了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主动权。西部大开发10年间,东汽通过引进吸收、自主创新,介入了气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产业和海水淡化等领域,实现了从“火电独大”到“多电并举”的转变,走出了一条新能源发展道路。
“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断调整产品结构。2003年,传统的火力发电机组还在占据市场时,我们就把目光投向绿色环保型产品的开发。”东汽所属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认为,全社会都在强调节能减排,必须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
经过逐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东汽传统的火电设备产值比重由2006年的86%下降到2010年上半年的32%,而风电和核电设备产值比重从2%上升到61%。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的年报显示,火电、风电、水电、核电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4%、140%、16%、117%。
转型,让企业取得了可喜的市场业绩。2008年以来,东汽顽强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的不利影响,2009年累计新增订单260亿元,2010年产值预计超过200亿元。
在巩固原有产业优势的同时,东汽已经将目光放到了围绕“太阳、海洋、废弃物”发展的新兴产业上。
产业升级,不仅表现在产品结构上,还体现在每一处细致入微的管理理念上。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珉说,地震后工厂重建新址,坚持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厉行节约,“对东汽人来说,这是每一名职工应尽的责任。经过地震的洗礼,我们要让每一个零件、每一分钱都最大限度地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