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视点 » 正文

中国民企挑战德国制造 易小刚领军研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10 摊铺机网

  2007年,研发人员为三一献上了一份特殊的厚礼——由三一集团研究总院汇编的《2006三一集团论文集》。该文集由易小刚作序,汇编了《混凝土泵车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等40篇三一集团公开发表的优秀科技论文,内容涉及泵送混凝土设备、智能化研究、路面机械、旋挖钻机、掘进机、港口机械等领域,在全体三一员工间引发强烈反响。
易小刚十分强调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当一个企业还处于快速扩张、赶超标杆的阶段时,对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作用可能还不明显;但一旦产品成熟起来,其作用就开始凸显。十余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包括“863”项目在内的1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获专利授权126项,其中发明22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出版著作3部;还培养了一批极具创新思维、能“打硬仗”的行业技术带头人。
  2009年,三一重工的混凝土输送泵终于全面超越德国的普茨迈斯特,成为该领域的全球冠军。从1996年试验赛场上的第二到2009年全球市场上的第一,三一重工一步一个脚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这背后,则是13年如一日专注于核心技术的潜心深耕。
  梅开二度:从单项冠军到全能选手
  2005年6月23日,武广高速铁路长沙段率先开工。施工中面临一个关键问题便是实现轨道的无碴化。而砂浆含气量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是直接影响高铁轨道质量的一项技术难题,当时只有德国的博格公司能生产这种砂浆搅拌车。易小刚再次迎难而上,组织攻关团队,另辟蹊径,研制出世界首创的集微泡砂浆生产技术、抗震计量技术、车辆快速调平技术等于一体的沥青水泥砂浆车,形成了一整套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施工技术。
  2007年,世界首台高效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在三一诞生,不仅满足了我国大规模高标准高速铁路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令曾独家拥有该领域技术的德国博格公司主动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转而购买三一的产品。
  与此同时,三一在液压领域的技术优势也得到进一步扩展。其开发出的世界首创全液压驱动技术,成功应用于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等全系列工程机械产品,并出口到亚、非、欧、美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只德国的竞争者为三一重工的影响力所震慑,美国的卡特彼勒、日本的小松等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也纷纷将其列为未来5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三一的全面开花,得益于其整体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从1998年起,三一重工先后编制出台《三一重工研发体系规划》、《三一研发核心能力建设规划》等战略规划,明确了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公司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以体制机制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集聚培养、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标准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研发观念更新和创新体系建设。
  作为三一集团的核心机构,由易小刚任院长的三一集团研究总院承担着技术研究和技术管理两大职能,管辖30多个研究分院,同时下设有材料、振冲噪、动力3个研究所,1个实验测试中心,1个工业设计中心,以及技术标准部、知识产权部、科研管理部和PDM管理部等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整个集团的共性技术开发和前瞻技术研究,组建通用化实验和测试平台,完成标准制订,实施专利管理和保护等。在长达13 年的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三一重工累计共投入资金50亿元,探索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2009年,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到三一考察时明确指出:三一的创新已经具备申请“企业创新类”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资格,可以成为企业创新的一个典范。2011年1月14日,凭借“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三一重工再次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台,摘获2010年度“企业创新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该奖自创设以来仅有的几个获奖民营企业之一。
  5年过去,三一完成了从单项到全能的跨越。与2006年在单项技术领域获奖不同,“2011年的获奖是国家对于三一重工技术创新平台的奖励,是对三一重工整体创新能力的肯定。”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
  创新沃土:宽容失败,不许重错
  科学探索常常会有失败,技术创新风险更大。尤其对于一家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搏击的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如今的三一集团已拥有超过6000名研发人员的国内最大工程机械研发团队。然而,对待企业的“技术创新”,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没有过半点犹豫,他总是尽最大可能为研发人员提供宽松环境,如同在艰难的创业初期对易小刚开展技术创新的无条件支持一样。
  为鼓励创新,在三一集团,研发费用甚至可以不受预算控制。企业不仅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7%投入到研发领域,此外还有各种奖励、分红和股权激励政策。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出了一支以100多名工程机械行业资深专家为领军人物、3000 多名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主体、50余名国际专家为补充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身为三一集团研发主帅的易小刚认为:“创新,就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变革。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创新。”他还在许多场合说到,创新需要“胆大包天”,要“异想天开”。在三一集团各研究院,技术创新中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失败都被给予理性对待,“宽容失败,不许重错”被视为全体科研人员的信条。
  三一创业初期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初到长沙的易小刚为混凝土拖泵大胆设计了一个可以旋转90度的高低压切换阀门,不料遭到从工人到车间主任的一致反对:国外都是用管子,客户也没意见,为什么要换呢?最后还是董事长梁稳根拍板给予支持。终于,一个工作原理与原有产品完全不同的液压集流阀组设计出来了。三一集团的第一个专利也从此诞生。
  “这不是很难的突破,只是思路的改变。”易小刚直言。抛开常规模仿路径,依据通用的机械原理来做研发——这种非常规的技术创新路线,正是他们出奇制胜的秘密武器之一。
  在每年8月8日的“三一科技节”上,三一的创新文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三一集团年度十大明星产品”的发布,“三一科技创新奖”、“三一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颁发,都极大地鼓舞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在易小刚倡议下,三一集团研究总院还定期举办“研究院院长论坛”,并邀请院士专家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受到研发人员的追捧。公司不仅建有一座拥有各类技术图书达14万余册的企业图书馆,创办了内部学术期刊《三一研究与创新》,还在公司内部网上开通了“合理化建议”专栏,员工可就产品设计、质量改进等提出创新建议,一经采纳就给予丰厚奖励。
  然而,一旦某项研发动议被采用,完成技术攻关和产品设计,进入生产流程,就会遭遇到严格的把关。因为,三一对品质的要求近乎严苛。
  每次到车间考察,易小刚总喜欢在兜里揣上一把游标卡尺,走到哪量到哪。这是他多年从事一线研发留下的工作习惯。他对数字和误差的敏感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易小刚认为,企业没有标准就好比开车没有红绿灯,“如果标准化组织结构不合理,集团就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研发就会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在三一,试验测试堪称研发体系的基石。易小刚要求各研究院长把提升试验体系放在与新产品研发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每项研发成果都必须附有试验数据,否则不予验收。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信息
 
 
摊铺机 摊铺机网 摊铺机配件 摊铺机租赁 摊铺机维修 摊铺机技术 摊铺机企业 摊铺机行业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热线:0516-85655591 客服QQ:1610800691 ,1971739258 ,1914602359 。QQ交流群:146223857 邮箱:1971739258@qq.com
©2008-2010 TPJWWW.COM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