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汽车、冶金产业提前实现产值千亿元目标!
“十一五”收官的2010年,广西全部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265亿元增加到3800亿元,年均增长19.3%。这是广西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结出的硕果。
2008年9月,为提前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广西审时度势,自我加压,决定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广西由此确定了全新思路: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产业优先发展、交通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最终目标是:把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在重点打造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化、冶金、机械、电力等7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广西还将优先重点发展的产业,扩大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14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4个新兴产业,形成“14+4”的产业集群。
围绕把广西建设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的战略目标,广西江海联动,水陆并举,大手笔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仅在2010年,广西全区高速公路就新开工项目11个,建设里程1318公里;续建项目17个,建设里程1927公里。
与此同时,铁路建设也全面铺开。“十一五”期间,广西开工和续建铁路29条,区内建设里程3300公里,新增营运里程500公里,总营运里程达到3200公里。
如今,广西已基本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各市、连通周边省份和出海、出边的网络化,形成了东部沿海省区“西进”和西南省市“东进”必经的高速公路网。长期被视为中国交通“神经末梢”的广西,由于海陆空建设并举,一跃成为连接中国—东盟的国际交通枢纽。
发展要快更要好。这些年来,后发展的广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毫不含糊。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广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取得突破,自主品牌不断涌现。玉柴、柳工等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新产品研究开发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后劲。5年来,柳工每年推出20多个创新产品,8次填补了国内工程机械技术与产业内工程机械技术与产品的发展空白。
加强节能减排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广西向高耗能、高污染频频亮起红灯,不以牺牲生态换取发展速度,“铁腕”淘汰落后产能。
广西高层的表态掷地有声:生态是广西的核心竞争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伤害民生的效益,再高也不要!
未来5年,广西将坚持走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支撑,加快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工业。
《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强化节能减排,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可以预见,“大工业与白海豚共存共舞”的情景,将走出钦州三娘湾,成为整个广西工业发展的共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