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一五:提前两年实现 “三年赶、五年超”,成功晋升国家级开发区,整体发展水平领先周边、超越苏北,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的后进和被动格局,一举成为全省增速最快、进位最快、成长最快的开发区之一。
十二五:全力推进“二次创业”新一轮发展,加快建设“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区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力争三年经济总量翻番,五年挺进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
1月18日,虽值三九严寒,又临春节将至,但记者走进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随处见到的是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一个个“三重一大”产业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当天,开发区又有艾德太阳能2gw二期电池片、中润光能晶体硅片及电池片、光环传动轴和大口径石油焊管、浩利炜重卡汽车城等10个重点项目开工奠基,迎来了新年项目建设的“开门红”。
2006年以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综合实力强劲攀升,投资环境日趋优化,园区面貌日新月异,争先进位成果喜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达40%以上,在全省开发区中年均上升6至7个位次,其中利用外资挺进了前6强。2010年,业务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自营进出口总额、实际到账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十五”末的5.1倍、5.4倍、6.9倍、6.8倍、8.4倍、16倍和11.1倍,增长最少的也达5倍以上。“十一五”期间,开发区提前两年实现“三年赶、五年超”,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整体发展水平领先周边、超越苏北,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的后进和被动格局,一举成为全省增速最快、进位最快、成长最快的开发区之一。
面对这一充满蓬勃生机的发展态势,全区上下不但没有自我舒缓,而且感到了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正在加快实施‘二次创业’新一轮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争取三年经济总量翻一番,五年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市委常委、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景安信心坚定地说。
转型升级
使跨越发展步伐更快
在许多人过去的印象中,徐州是座“煤城”,是江苏的老工业基地。但仅仅三五年的时间,2010年11月初,当30余家全国知名网络媒体记者来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亲见亲察,网记们无不对徐州产业层次由低变高倍感惊喜。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转型升级光彩夺目。从一家坐大到群雄并起,从一枝独秀到百花竞艳,从机械之城到光伏之都,从食品医药到高铁经济,从产业链条的完善到纳税冠军的争夺……林林总总,五年演绎了一个穷变则达的生动传奇。目前,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主的装备制造、以太阳能光伏和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以生产性物流和软件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三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工业电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同步壮大,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总部经济、高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规划建设了清洁技术产业园、高铁国际商务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光电微电产业园、中德鲁尔生态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和多晶硅生产基地,打造成为了国家工程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等,形成了科技领先、优势明显、前景广阔、抗险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装备制造呈现更大张力。目前已形成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材机械、风电设备、节能燃控设备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争奇斗艳”的新局面。其中,工程机械在全国独占鳌头,现有9类主机、3类零部件占有率国内第一,20多项配件产品市场规模位列国内前5名,数十项核心技术全国领先,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斗山大功率发动机、卡特大型挖掘机、徐工重型起重机、维斯塔斯风电设备、凯迪节能环保设备、巴特工装机具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落户,使开发区的装备制造更上层楼。太阳能光伏自2006年在开发区无中生有、横空出世以来,飞速发展,异军突起。2010年,多晶硅产能突破20000吨,实际产量18000吨左右,占全国半壁江山,稳居亚洲第一。与此同时,硅材料、电池片、半导体晶圆、电子触摸屏、蓝宝石衬底、外延芯片、高端led等项目纷至沓来,一个千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奠定了徐州“亚洲硅都”的胜局。高铁经济风生水起,软件产业园、金龙湖小镇、五星级酒店、高级人才公寓等正在一一浮出水面。迎接高铁时代、发展高铁经济正在奏响开发区新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