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年度的铁矿石谈判目前已经开始,供需双方正在接洽中。”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日前的一番表态,激起人们诸多想象。
2010年,延续了40多年的铁矿石年度基准定价体系轰然倒塌,代之以国际矿山力推的季度定价:按照这种模式,下一季度的合同矿价将由之前三个月的现货矿价指数自动确定,无需谈判。对此,中钢协的态度从最初的抵制,到现在也只是“有待观察”。此次重返谈判桌,究竟能给困境中的钢铁业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
2011年铁矿石谈判:定价机制比价格重要
一组数据可以显示实施季度定价后中国钢厂的窘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石到岸均价每吨122美元,同比上涨56%,为此中国钢厂在成本上多掏了1303亿元,而同期全行业利润不过640亿元。特别是在第三季度,巴西的淡水河谷净利润达到创纪录的60亿美元,而中国的鞍钢股份同期亏损1.78亿元。两者反差之大,令南京钢铁董事长杨思明感慨地说“以前是老板,现在是矿山的打工仔”。
正是这种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分配的极度不均,让中钢协再次坐到了谈判桌前。定价机制怎么改?很多国内钢厂希望重回年度长协,但矿山方面,淡水河谷乐于维持现状。必和必拓则想更进一步将铁矿石金融化,成为交易所产品。
“重回年度长协模式基本上没有可能。”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凯认为,金融化是铁矿石交易的一个重要趋势,不仅有矿山力推,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也期待从中分羹。如新加坡交易所去年就推出了用于套期保值的铁矿石掉期结算合同,参与者最初只有约30家,现在已超过200家,成长非常好。
显然,在双方的博弈中,季度定价短期内延续的可能性极大。对此,中钢协也有自己的想法:即在指数的选择上,由参考现货矿价改为挂钩国内钢价。事实上,这也是同样高度依赖外矿的铜行业的原料定价模式:由公开的伦敦期铜价格减去合理的加工费,就是进口的铜精矿价格。如此一来,确保了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利润。
争议铁矿石供大于求时间点
除了寻求定价机制的调整,中国钢厂还有另外一个期待,即铁矿石供需格局的变化。由于价格高、利润厚,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铁矿石新开发项目不断涌现。“从中长期看,如果现有项目按计划投产,则未来铁矿石市场将供大于求。”宝钢股份总经理马国强的这番论断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
国内的形势也比较令人鼓舞。如国土资源部日前宣布,将在全国21个省份开展大规模地质找矿行动,计划投资300亿元,确保“十二五”期间新增一批铁矿等紧缺矿种储量。
海外权益矿的开发和国产矿自给率的提高,让备受高成本煎熬的国内钢厂看到了一丝希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铁矿石供大于求的时间点,很多人已经从2015年提前到了2012年。
然而真实的情况,恐怕没有这么乐观。“我们认同2012年后铁矿石将逐渐供大于求的观点,但前提是矿价能够保持目前每吨160美元左右的高位。”申银万国钢铁业首席研究员赵湘鄂说。事实上,据钢之家总经理吴文章介绍,我国国产矿的生产成本多在600元每吨左右,如果国际铁矿石价格低于90美元,则国内一半以上矿山将有停产的危险。
胡凯也注意到,当前很多铁矿石新项目,还是由三大矿山开发的。如果出现供应过剩的苗头,三大矿山可以联合控制生产节奏。“说到底,铁矿石的真正问题不是资源稀缺,而是垄断。”
此外,还要注意铁矿石供应上的一些减量因素。“最典型的是印度矿,一年往中国市场的供应量能达到1亿吨,所占市场份额约1/6。但印度钢铁工业近年来正在快速崛起,印度国内要求限制铁矿出口的声音不绝于耳,长期来看其出口量的减少是必然趋势,”北京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说。
钢铁大象该如何腾挪
不管定价机制调整还是供需格局逆转,起码在近两年内,铁矿石成本很难降下来。而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业的低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2010年,我国的粗钢产量预计能达到6.25亿吨,同比增长10%左右。“2011年受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长双双放缓影响,我们预计的粗钢产量增幅只有5%左右。”赵湘鄂说。这将是除2008年的特殊情况外,近十年来我国钢铁业首次出现个位数增幅。
面对成本居高不下和需求增速放缓的双重挤压格局,钢铁大象该如何腾挪?事实上,很多企业今年已在尝试破题。如宝钢股份三季度实现利润25.5亿元,虽然同比下降16%,但仍好于预期。
“三季度时合同矿价涨到了年内最高,根据测算大多数钢材品种都会亏钱,但实际情况比预想的要好。这表明,应对高矿价,钢厂并非一筹莫展。低的时候多买,高的时候少买,采购灵活性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赵湘鄂说。
当然,也有企业掉队。如华菱钢铁就因子公司涟源钢铁没有把握好铁矿石采购节奏,造成三季度巨亏逾10亿元。“以前年度定价时,大钢铁公司都站在同一条成本起跑线上。今后这块的差异会相当大,从而对钢厂的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赵湘鄂认为。
此外,由于销售利润率不足3%,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很多钢厂正在筹划进军非钢产业。对于这种主动调整,徐向春的看法是:“如果横向跨行业发展,风险未必比钢铁小。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在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延伸,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此方面,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德国的蒂森克虏伯,这个曾经的钢铁大王,通过向下游的电梯、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扩张,如今已变身成为一家出色的综合制造类企业。
无论是因经营不善被整合,还是选择向非钢产业转移,都有利于缓解我国钢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说铁矿石是行业最大的外患,后者就是最大的内忧。
“从2003年到2008年,钢铁工业经历了闭着眼睛也能挣大钱的超常规发展阶段。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微利环境不是坏事,这将倒逼钢铁工业加快调整。争取用2—3年的时间,使全行业的发展由‘高速粗放’转到‘减速精细’上来。”一位权威政策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