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是实现从“跟踪思维”到“引领思维”转变的思想保证。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体,徐工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的主体,徐工人必须要有“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以及“爱国报国”的家国情怀,才能在引领行业发展方面多做建树。只有不断创新,开辟产品新的应用领域,才能引领行业的发展;集团率先在行业内提出“用不毁”,这也是在更高的层次领跑行业,我们作为徐工人要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强决心和“板凳要做十年冷”的鉴定毅力,将“用不毁”标准喊响、做实。
开阔视野是实现从“相对封闭”到“开放共享”转变的前提基础。“心有千秋业,掌上百万兵”。只要我们有想法,有追求,全社会的人,都是徐工的资源,世界就是徐工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不能有围墙,研发工作更不能仅靠企业内部研发人员,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尤其是价值链上下游环节充分参与,所有利益方被邀请与设计师合作,一起定义问题、定位产品、提出解决方案。尤其是用户充分参与产品方案设计,不仅使产品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提升用户参与感,激活客户对新产品的兴趣,并在更广泛的“朋友圈”内传播。现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为开放共享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徐工“工业云”的腾空,开启了“开放共享、平台徐工”的大胆探索!通过信息化平台,把行业专家、用户等外部资源与企业的“用不毁”质量工作融合起来,让千百项来自市场的“微改进”,汇聚成徐工产品质量提升的“众力量”。
勤奋踏实是实现从“人才洼地”向“人才高地”转变的根本成因。科技人才是企业的财富、宝贝,但不是养在深闺的大熊猫,而是征战市场的战马。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根本在自身的勤学苦练。要在一线磨练,在市场上考验,在实践中成长,要做到心无旁骛、厚积薄发,只有把根扎在工地上,创新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同时,企业也要让想干事的技术人才有平台,尤其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技术人员到重点项目上挑起重担,达到完成一个项目,出一批成果,培养一批人才的目的。要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不能求全责备。建立“赛马”机制,在“赛马”过程中,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不断完善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
市场机制是从“问题决策”向“机制决策”转变的主要方向。科技创新只有走向市场,才能把准发展脉搏,才能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产品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只有是市场专家,才是真正的技术专家。技术创新的立项来自市场,很多适销对路的产品都是诞生于一个个工程施工难题;产品方案设计要有市场的充分参与,甚至一些功能就是客户设计出来的;技术人员是新产品产业化推广的主力军,联系客户、产品推介、服务支持,产品主管必须冲在第一线。科技创新项目的成果评价和奖励分配也要让市场来投票。通过技术开发市场化的机制,让技术人才、研发资金、科研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