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信重工冶炼车间内,温度达到50摄氏度,炼钢炉的温度达到1600摄氏度,穿着厚厚阻燃服的杨金安早已习惯了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工作环境。
而在他刚来工作时,虽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震惊了。温度高、设备声音大,身体有点吃不消,“那时候,炼钢炉的主要燃料是煤气、重油,车间里烟尘弥漫,钢花常落到身上。”
但是,很快,杨金安就立下决心。“条件这么苦,如果自己再不努力学点真本事,那不就白白受苦了。”杨金安说,抱着这股劲头,眼前的困难也就不足畏惧了。
自身没有基础,他便从学徒做起。“多向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杨金安说,解决单个问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积累经验,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截至目前,杨金安进行重大攻关课题研究8项,并成功完成推广应用5项,提出创新合理化建议20余项,一年来,创收金额292.76万元,节约资金59.3万元。
去年6月10日至12日,在他的带领下,中信重工3天之内两创纪录——国内最大规格、重达338吨的加氢钢锭以及直径7.2米、重达204.8吨的国内最大管板锻件先后完成浇铸。杨金安介绍,这两块“铁疙瘩”的技术国际顶尖。按照工艺要求,此次的加氢用钢精炼后含磷量必须控制在十万分之六以内,而他的技术团队将其控制到了十万分之四。
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巴掌大小的笔记本,除了记下每天的工作安排外,还会把每一炉钢水的电耗、氧耗、钢水收得率等记录下来。
32年来,这样的笔记本,杨金安用了50多本。
“炼钢是团队的活儿,不能只靠一个人。”杨金安说。2013年,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成立,他和另外11名优秀技师、年轻工人组成了一个“创客”团队,每周五上午在一起探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固化每一个特钢项目的冶炼方法。
正是在这样的探讨学习中,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课题攻关,提出了一项又一项创新合理化建议。对于这些,杨金安并不满足,他说,百炼方能成钢,大家还要再加把劲儿,每人都要成为“战无不胜的钢铁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