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的病人有病房,而这些有着各种毛病的盾构机也有自己的“病床”。让我们走进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厂房里看看吧。
只见在厂房里,停着一排排直径6米多、长度七八十米、重达400多吨的圆筒形“大家伙”,它们就是在地铁、隧道建设中大显神威的超级“掘进器”——盾构机。有意思的是,每台盾构机前都竖着一块小牌子,注明它们的委托单位:中建×局,中铁×局……记者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些盾构机都是“病号”,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的技工就像“医生”,给它们仔细体检,对症下药,帮助它们复工。
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2013年底开始在南京生产国产盾构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目前国产化率超过70%。近两年,由于地铁建设增速放缓,盾构机竞争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透明,有走低趋势,公司开始思考开拓新业务,于2014年瞄上了盾构机维修和再制造的商机:全国各省市都在建设地铁,一家施工单位手里积攒一二十台“坏掉”的盾构机稀松平常。进口盾构机维修费用昂贵,维修时间漫长,施工单位一算账,有时候核心部件坏了,修还不如重新买,造成手里的废旧盾构机越积越多。
维修只是第一步,该公司真正的绝活是“再制造”。刘有刚说:“不同城市的地质状况不一样,在南京能用的盾构机,放到广州也许就不合适,因此我们着手对废旧盾构机进行再制造。比如盾构机原本只有一个注浆泵,但下一次要施工的隧道,地质坚硬,得改成两个注浆泵,刀盘、螺旋机等都要重新匹配。掘进头的直径甚至可以变粗变细,比如原本6.28米的直径在外面加一个护盾,或者进行壳体重做,就可以变成6.42米直径。经过维修、再制造的盾构机可以恢复新机的工作状况,而费用却只需几百万元,只是买一台新机器的‘零头’。”
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延奇是我市321计划人才,他说,再制造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且非常精细的学问。首先要对机器进行全方位“体检”,小到一根螺丝都不能忽略。要根据客户需求,对数据报告显示可再使用的机器进行硬件维修和软件优化升级,要根据不同的地质、地形,匹配不同的零部件……这些不亚于一场对企业系统集成技术的考试。
如今,再制造行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是国家鼓励的“绿色行业”。去年下半年,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等发起成立了“盾构再制造创新战略联盟”,在国家工信部机电产品“再制造”产品目录中,也新添了盾构机产品。
随着地铁的大力建设,盾构机这种工程机械设备在工程中也会经常见到,相信像徐工集团凯宫重工这样的公司必定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