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卡特彼勒在华40周年,再制造业务在华10周年。
对于中国市场,卡特彼勒似乎有足够的耐心和前瞻性。10 年前,再制造在国内还是一项新生事物,尚未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就工程机械行业而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用户理念逐步趋于理性。卡特彼勒认为,通过再制造服务为用户提供尽可能低的设备拥有及运营成本势必将成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因此,2005 年 12 月,卡特彼勒再制造工业(上海)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如今,卡特彼勒再制造上海工厂是卡特彼勒在亚太地区重要的再制造基地。已经开展了液压泵、水泵、机油泵以及发动机缸盖等零部件再制造业务。
葛瑞德表示,卡特彼勒充分认识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了解再制造产业在发展初期面对的矛盾和挑战,将致力于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创造适合卡特彼勒或工程机械行业在中国发展再制造产业的长远模式。
近些年来,中国对再制造产业的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且再制造企业不断涌现。在成熟的市场中,卡特彼勒在全球范围内售出的零部件有 20% 是再制造的零部件。显然,再制造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并不如政府和企业所期望的那么快速。卡特彼勒负责可持续发展、工装机具与再制造事业部的全球副总裁葛瑞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旧件和再制造产品尚无法自由流动是限制再制造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由于再制造的产品要服务于各种年代不同型号的机器的全寿命周期,因此涉及的零部件种类异常广泛,如果不能整合国际的需求,是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从而无法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
其二,随着产品远销于全球各地,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也逐渐转型成跨国企业,再制造产品将为他们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旧件及再制造产品的自由流动是他们发展再制造业务的必然要求。
其三,随着中国的进口逐年增加,中国的消费者应该享有同其他国家消费者同样的权利来享受高质量低价格的再制造产品并借此提高中国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开展再制造业务,批量化生产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再制造的优越性之一是节能减排,如果企业无法实现再制造产品批量化生产,对循环经济的贡献度就不会体现出来。
卡特彼勒再制造采用“交换”的商业模式,当消费者消费一个再制造产品时,将退回相应的“旧件”。为激励消费者退回“旧件”,卡特彼勒再制造发明了“旧件押金”返还机制,即当用户购买再制造产品时,支付再制造商品价格及旧件押金,而当消费者退还旧件时,可以按该旧件符合回收标准的情况,获得全部或部分旧件押金返还。
葛瑞德认为再制造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内的旧件回收并没有体现出规模效应,希望政策进一步开放,比如大型发动机旧件能够进口,这样卡特彼勒就可以把大型发动机的再制造引入到中国来,甚至是把所有能做的再制造产品都引入到中国来。
谈到卡特彼勒再制造在中国的发展策略,葛瑞德表示,卡特彼勒充分认识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了解再制造产业在发展初期面对的矛盾和挑战(行业准入标准的欠缺,监管力度的不足,相关法规细则的模糊),将致力于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创造适合卡特彼勒或我们所在的行业在中国发展再制造产业的长远模式,比如在非开放整个旧件及再制造产品进出口的情况下特许卡特彼勒或所在行业可以进出口旧件并销售再制造成品进入中国。